刘伟委员: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呈现新特点

2018-03-10

自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以来,中国倡导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成效显著。“一带一路”也逐步从最初的合作倡议,进入到全面推进建设的新阶段。当前,中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会有哪些新特点?为此,《今日中国》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

  刘伟委员说,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2016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S/2274号决议,呼吁国际社会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同年11月,联合国大会第A/71/9号决议首次写入“一带一路”倡议,得到193个会员国的一致赞同;2017年3月,安理会再次将“一带一路”纳入决议,并首次载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017年5月,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际,中国发表了《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展示了“一带一路”实践的丰富成果。

  进入新时代,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出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并且相关内容写入了党章,“体现出这一重大倡议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谱写了全球共同发展的时代篇章。”刘伟说。而在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落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

  刘伟认为,新时代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从中国开放到世界共同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时代,开放型经济的基础和条件深刻变化,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也发生了历史性演变。“一带一路”建设正是在深刻洞悉这一新时代特点的基础上,将中国发展置于更广阔国际空间的开放之举,实现了从指导中国开放到推动世界共同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为破解人类共同发展难题贡献中国智慧。当今世界经济正处于结构性调整中,贫富分化加剧,反全球化、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思潮抬头,究其深层原因,是日益加剧的全球发展赤字。“一带一路”致力于缩小发展鸿沟,推动新一轮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

  引领全球治理转型,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作为中国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的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强调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平等参与,追求互利共赢与优势互补,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致力于推动区域发展,促进繁荣稳定,扩大文明交流互鉴,建设互相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明确了五大方向和“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合作框架。刘伟认为,进入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外延将在地理范围和空间范围层面不断拓展。

  地域更宽。“一带一路”建设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不仅是欧亚大陆,中国欢迎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等等任何有意愿加入的国家和地区加入。此外,不仅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对发达国家同样保持开放态度,即使其政府对“一带一路”持疑虑、阻挠乃至反对态度,也可通过企业合作、民间合作等推动相关合作。

  领域更广。未来,随着“蓝色丝绸之路”、“冰上丝绸之路”、“天基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等构想的不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与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极地强国、航天强国与网络强国等战略紧密结合,为全球公域治理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搭建更广阔的合作平台。

  当前,全球140多个国家和80多个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足以说明“一带一路”所倡导的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世界认同。然而,与此同时,国际舆论中刺耳的声音也开始增多,有西方发达国家指责“一带一路”是中国地缘战略工具,试图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威权秩序,对抗西方主导的自由民主秩序。

  对此,刘伟指出,“这恰恰反映了当今世界,仍由西方主导的国际话语体系已经落后于全球治理理念与实践的发展,西方世界深陷自己塑造的话语体系中无法自拔,仍以过时落伍的旧世界观审视中国先进的全球治理理念和实践。”

  刘伟认为,中国需要将实践层面的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话语国际传播能力,使中国理念得到更广泛的国际认同。